News and information
2025.09.03來源: 編輯:媒體部
技術正重新定義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居家安全與健康管理成為智慧安防新戰場。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銀發經濟正在崛起為一個充滿潛力的巨大市場。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預測,到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19.1萬億元,2050年更將增長至49.9萬億元。
作為安防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養老市場已經初具規模——2024年智慧養老市場規模達到8730億元,近三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8.5%。
銀發經濟崛起:政策技術雙輪驅動
當前,全國養老相關企業數量已達46.9萬家,近十年注冊量保持穩定增長,今年年內已注冊超5.1萬家。從地域分布來看,山東養老相關企業數量領跑全國,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緊隨其后。
政策層面,國家密集出臺支持政策。2025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促進普惠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推動人工智能輔助診療、康復訓練、健康監護等智能設備在養老機構中的應用。
各地也紛紛出臺實施細則,如青島市開展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居家適老化改造項目,為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提供最高15000元的補貼。
智慧安防在養老領域的技術應用
1. 健康監測類產品: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等設備能夠實時監測老年人的心率、血壓、睡眠等生理指標,并將數據同步至手機APP或云端平臺。
2. 居家安全預警系統:通過安裝在老人住所的傳感器,如煙霧傳感器、燃氣泄漏傳感器、跌倒報警器等,及時發現安全隱患。部分地區已將這類系統納入政府民生工程,為老年人免費安裝。
3. AI+雷達技術:愛牽掛等企業推出的“AI+雷達”風控和巡檢智能系統,通過毫米波雷達技術實現免布線、低成本部署體征/睡眠監測和跌倒報警,構建從風險預警到緊急救援的完整閉環。
4. 機器人護工:杭州等地正在研發應用家政行業的機器人,可以幫助老人監測身體狀況、取送物品,甚至幫助翻身、清理身體等。
智慧安防在養老領域的實際案例
● 成都成華區青龍街道昭青路社區作為四川省智慧科技型社區試點項目,聚焦特殊群體關懷,為高齡獨居老人量身定制了毫米波雷達監測系統。
這種非接觸式智能設備能夠24小時不間斷捕捉老人活動軌跡,一旦監測到心跳異?;虻骨闆r,系統將毫秒級觸發報警,信息同步推送至網格員及親屬手機。
● 杭州市某養老院應用AI+雷達系統后,夜間事故處置時間從30分鐘壓縮至15秒;采用7×24小時無間斷智能自動化監測配合人工巡檢,讓值班護工效率提升20%-30%;年度緊急送醫率與法律糾紛率驟降50%,入住率增加接近20%。
● 上海則建立了行業信息共享互通機制,實現全市養老服務機構建筑和單位基礎信息、行業管理信息、監督執法信息和火災信息以及風險預警信息的共享互通。針對養老服務機構消防安全風險,建立了ABCD分級預警機制。
未來發展趨勢
1. 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預防”:傳統養老監護依賴人工巡檢,無法全面覆蓋所有監護時段。新一代智能監護系統通過雷達智能感知+AI主動呼叫,實現了無隱私風險的無感監護模式。
2. 數據驅動的精準服務:通過長期監測數據積累,服務機構不再依賴于經驗決策,而是基于數據驅動的精準優化。如山東濟南某康養院依據住戶月度翻身熱力圖,指導護工提高具體床位的護理頻次。
3. 標準化與規范化建設:上海要求積極推進養老服務機構全部實現消防安全標準化管理基礎建設,加快推廣應用消防控制室“隨申碼”管理,對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員實行“碼上監測”。
4. 融合應用成為主流:傳感器技術在智慧康養領域的應用不斷深化。2025中國(上海)國際傳感器技術與應用展覽會將重點聚焦健康監測與管理、智能監護與服務、醫療感知元器件等領域。
結語
智慧安防在養老領域的應用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技術進步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安防企業有望在萬億銀發經濟市場中找到新的增長點。
未來的智慧養老安防系統將更加智能化、個性化、人性化,通過技術手段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安”的美好愿景,讓老年人不僅能老有所養,更能享受高質量、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這不僅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機遇,更是安防行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廣東省公共安全技術防范協會也將不斷推動安防技術在養老領域的創新應用,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貢獻安防行業的智慧和力量。
初始內容來源于AF智慧城市網,引用AI對部分內容做增加及刪改。